限价限售政策切断现金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在这一轮“商改住”限购、新房限价调控下,各地不少开发商频频违规,其中包括不少大型楼盘公司;在一些城市,开发商通过“双合同”、“缓签”等方式规避限价、限购政策,也涉嫌大规模违规。
装修项目和住宅项目的销售是大多数房地产企业赖以生存的现金流来源。如果这笔现金流被切断,他们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这就是房地产企业承担风险的原因。 。
然而,限价限售政策作为遏制楼市投资投机的手段,并不能解决房地产市场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根本问题,即供需失衡。继北京3月26日禁止“商转居住”后,广州、成都、上海、深圳等地纷纷效仿。在严格的调控政策下,一些房地产企业出现了违规行为。
3月28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消息,林肯公园(资讯、团购、论坛)、万科天地(资讯、团购、论坛)、恒大未来城(资讯、团购、论坛)论坛)、泰禾中央广场(资讯、团购、论坛)、龙湖西辰广场(资讯、团购、论坛)、上风一号等涉嫌将商业办公用途改为住宅用途进行销售。这6个项目当时已停止网上签约。
5月,格陵兰还因试图击球两次被罚分。涉及项目为位于北京密云区的绿地狼山产业园商业项目、位于上海闵行区的绿地峰尚汇项目。前者无证销售房屋,涉嫌非法推销“商改住宅”;后者是由于违法建设未能全面整治造成的。 “顶风作案”的背后,是以绿地为代表的房企手握大量商业项目、急于去库存的无奈。早在2012年,绿地集团就开始加大商业布局。公开数据显示,近五年来,绿地集团仅在北京就获得了超过15块商业和办公用地。绿地2016年销售额中,住宅项目占比64%,商业项目占比36%。
深圳市房地产经纪协会发展研究部主任徐峰表示,目前全国商业地产存量过剩,也是房企违规“商改住宅”的主要原因”就是减少库存,转化为现金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全国住宅待售面积3647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7.9%;办公楼待售面积370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7%;商品房待售面积1592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